地点
“江苏省扬州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17779
人物库3862
活动1756
人物库 隋朝
僧慧侃南北朝末隋初 524 — 60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诗2首,小传云:“慧侃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姓汤,住蒋州大归善寺。
”按此小传节录自《续高僧传》卷三四,传末云:“以大业元年(605)终于蒋州大归善寺,春秋八十有二。
”其生年应为公元524年
终其一生,并未入唐。
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晋陵曲阿汤氏子。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尤神异。
世莫能测。
然于尊像。
事之如生。
见立像不敢坐。
劝人必造坐像。
行遇困厄。
救济不遗力。
尝见群猪被缚。
和因唱曰。
解脱首楞严。
缚辄自解。
猪逸去。
主亦从而放之。
苟众所会聚。
则为说法开寤。
晚年至邺盛化。
归向之徒。
颂其德至今。
竟卒于邺。
将卒。
有问其所證者。
曰吾得善根成熟耳。
初于和。
固有所传授
后往岭南
真谛专精禅寂。
岁晚住栖霞寺
又往扬都法师所。
偲素知其行业。
礼接之。
将别。
请现神力。
曰。
许复何难。
即出臂窗中。
长数十丈。
取齐熙寺佛殿额。
持还房中。
谓偲曰。
吾第恐世人惊异。
故不屑为也。
大业初
卒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二。
将卒之日。
忽掷三衣幞于堂上曰。
还汝众僧三衣。
吾今死已。
遽闭房入。
众愕然。
起追视之。
但白骨一具。
跏趺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释慧侃
姓汤
晋陵典河人也。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灵通幽显。
世莫识其浅深。
而翘敬尊像。
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前坐。
劝人造像惟作坐者。
道行遇诸因厄无不救济。
或见被缚之猪。
和曰解脱首楞严。
猪寻解缚。
主因放之。
自尔偏以慈救为业。
大众集处辄为说法。
皆随事赞引即物成务。
众无不悟而归于道。
末往邺下大弘正法。
归向之徒至今流咏。
临终在邺。
人问其所获。
云得善根成熟耳。
奉其神化积有年稔。
众知灵异初不广之。
后往岭南归心真谛
因授禅法专精。
不久大有深悟。
末住栖霞
安志灵静。
往还自任不拘山世。
时往杨都法师所。
偲素知道行。
异礼接之。
将还山寺。
请现神力。
云。
许复何难。
即从窗中出臂。
长数十丈。
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将还房中。
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
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大业元年
终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有二。
终日。
以三衣襆遥𢱍堂中自云。
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就而撼之铿然不散。
释慧侃
曲阿人也。
蒋州大归善寺。
灵通幽显世莫识之。
而翘敬尊像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辄坐。
劝人造像唯作坐者。
后往岭南修禅法。
大有悟解。
住栖霞时尝往扬都谒偲法师
偲异礼接之。
将还山偲请现神力。
即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因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大业元年终于大归善寺。
终日以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徒众好住。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达南北朝末隋初 524 — 610年7月3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
襄阳人
幼年在道。
尤务脩缮。
后业禅于天台之瀑布寺。
又北游武当山
习静如前。
有陈御历。
江南疫疠大作。
药藏杨都市。
所济殊广。
金陵佛寺之多。
过七百所。
所扶仆起废。
华敞之者。
馀三百。
仁寿中营七层木浮图于杨州白塔寺
复溯江西
鄱阳豫章诸郡。
随缘演化。
以成就功德。
沙门慧远邀止庐岳
造西林重阁七间。
誓以黄楠为之材。
阖境推求。
了不可得。
佥欲改图。
曰。
但诚心未至。
故追访无从。
苟愿力之坚。
则樗栎将化而矣。
众因四出寻索。
果得黄楠一谷于境内之下巢山
计其数。
可了此阁。
然穷险无路以出。
偶行历崖壁间。
仅见一处通人往来。
遂挽拽至江。
𥱼筏而下。
略无遗逸者。
阁成。
宏壮冠世。
后忽偏欹于南三尺。
地当石门涧
适有大风。
从涧起。
北吹阁。
阁随以正。
晚往长沙
树立益广。
率性任真。
言无华绮。
衣被弊恶。
殆不可观。
而檀信向慕。
所举辄遂。
亦其感应之理然也。
大业六年七月晦
旧疾增剧。
室中异香旋绕。
像设流汗。
倚卧七日而逝。
寿八十七。
释慧达
姓王
家于襄阳
幼年在道。
缮修成务。
登山临水
或邑落游行。
但据形胜之所。
皆厝心寺宇。
或补缉残废。
为释门之所宅也。
后居天台之瀑布寺。
修禅系业。
又北游武当山
如前摄静。
有陈之日疠疫大行。
百姓毙者殆其过半。
内兴慈施。
杨都大市建大药藏
须者便给。
拯济弥隆。
金陵诸寺数过七百。
年月逾迈朽坏略尽。
课劝修补三百馀所。
皆蓥饰华敞有移恒度。
仁寿年中。
杨州白塔寺建七层木浮图。
材石既充付后营立。
乃溯江西上。
鄱阳预章诸郡。
观检功德。
愿与众生同此福缘。
故其所至封邑。
见有坊寺禅宇灵塔神仪。
无问金木土石。
并即率化成造。
其数非一。
晚为沙门慧云邀请。
遂上庐岳
西林寺
晚阁七间栾栌重垒。
光耀山势。
初造之日誓用黄楠
阖境推求了无一树。
佥欲改用馀木。
曰。
诚心在此。
岂更馀求。
但至诚无感。
故访追不遂。
必心期果决。
松散并变为
如求不获。
阁成则无日矣。
众惧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内下巢山
感得一谷并黄楠
而在穷涧幽深无由可出。
寻行崖壁忽见一处晃有光明。
窥见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馀并天崖。
遂牵曳木石至于江首。
中途滩澓𥱼筏并坏。
及至庐阜不失一根。
阁遂得成。
宏冠前构。
后忽偏斜向南三尺。
工匠设计取正无方。
石门涧当于阁南。
忽有猛风北吹还正。
于今尚在。
晚往长沙
铸钟造像。
所至方面若草从焉。
倾竭金贝者。
兢兢业业恐其不受。
任性造真言无华绮。
据经引喻笃励物情。
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
外综繁殷内收理静。
傍观沈伏似不能言。
而指撝应附立有成遂。
斯即处烦不挠。
固其人矣。
又为西林阁成。
尊容犹阙。
复沿江投造修建充满。
故举阁圆备。
并达之功。
大业六年七月晦日。
旧疾忽增。
七日倚卧。
异香入室旋绕如云。
阁中像设并汗流地。
众见此瑞审当终。
官人检验具以闻奏。
神志如常。
累以馀业。
奄尔长逝。
年八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庄南北朝末隋初 525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605 【介绍】: 僧。
扬州建业人
习经史,能诗文。
初从宝琼学《成实》,又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
闻则明悟,因负令誉。
先入居慧日道场,后住日严寺,讲《法华经》。
著有《法华疏》及集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扬州建业人
姿性雄爽。
仪轨端雅。
少为侪辈所尚。
始禀彭城琼法师成实论。
学者尤所推挹。
疾。
而议所传。
众咸让。
不敢当。
独无所歉。
曰。
大足小。
终无所成。
且恐其徙辙馀宗耳。
果从。
兴皇朗法师
听四论。
入内道场弘演
炀帝春坊
宠眷日甚。
盖居蕃时。
已致书问。
詶和篇章云。
俄入住日严寺。
屡赐燕见。
仍就宫闱讲授。
晚又讲法华于日严。
著疏三卷。
初即位。
以旧恩。
赐帛五百匹毡三十领。
随驾雒阳
终年八十一矣。
大业初也。
有集数十卷。
释道庄
杨州建业人
游践经史听习玄论。
皆会其标诣。
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为同伦所尚。
初听彭城琼法师
禀受成实。
宗匠师表门学所推。
后年疾相侵。
将欲传绪。
通召学徒宗猷顾命。
众咸揖谢于
允当遗寄。
曰。
庄公学业优奥。
诚如弘选。
理副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终无后成。
恐其徙辙馀宗耳。
遂不行众议。
后果鄙小乘归崇大法。
兴皇朗法师
听酌四论。
一闻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内道场时声法鼓。
一寺荣望无不预筵。
咨谒前疑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处蕃。
致书礼问。
诗论嘉篇每令扣击。
词采丰逸屡动人心。
末又追入京师
住日严寺。
频蒙谒见酬抗新叙。
引处宫围令其讲授。
言悟清华玄儒总萃。
皆叹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严本室。
又讲法华。
直叙纲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风骨雅趣。
师者众焉。
炀帝初临以留连风雅道味所流。
赐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随驾东指。
因疾而卒于洛阳
时年八十一矣。
大业之初也。
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粲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孙氏
汴梁陈留人也。
幼年游学河北河南
东西关陇。
备历齐陈周境。
工问难。
善机谲。
自号为三国论师
开皇十年
诏住京师兴善寺。
十七年诏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谓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十中道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
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仁寿二年
诏诸州置塔。
内出所藏舍利。
选天下有道僧行分往以葬。
且约同日下坎。
帝于内道场。
盛作功德。
以候四方瑞应之报。
洪遵律师等陛辞。
帝曰。
法师等可遂因化事。
以荣还乡壤。
获葬舍利于汴州广福寺
其光景香气之瑞。
详于别录。
仁寿之季。
复以葬之滑州脩德寺。
其光景香气。
愈益奇炽。
帝屡加叹赏。
道士褚揉者。
善庄老。
一日诏公卿毕集。
老子
沙门不许预坐。
闻之。
率门人十馀。
𢹂行床。
排防卫。
径至其地而坐。
揉方序王。
且未命文。
即抗言激刺。
然词若俳谑。
而义寔张诠
席因散。
或以闻。
帝曰。
朕得与此人同时。
顾非福邪。
齐王暕钦渴谈论。
沙门吉藏得玄辩名。
王每欲摧挫之。
大业五年
大张法筵于其第。
会者三十馀人。
升座。
命章标问。
听者谓无以酬。
牒难接解。
又谓必无以嗣进。
如是往还四十馀番。
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续答。
续问又二三十番而退。
王起执手而谢曰名不虚得。
名不虚得。
赠麈尾什物。
以褒显之。
九年卒于善。
春秋八十五。
弟子僧鸾僧凤
鸾返俗出仕。
别有传。
僧粲
姓孙氏
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
河北江南东西关陇。
触地皆履靡不通经。
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
诸有法肆无有虚践。
工难问善博寻。
调逸古今风徽遐迩。
自号为三国论师
机谲动人是所长也。
开皇十年迎入帝里。
敕住兴善
频经寺任。
缉谐法众治绩著声。
十七年下敕。
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
并据量经论。
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穷讨幽致散决积疑。
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齿。
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
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
参预使任。
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亲授灵骨。
慰问优渥。
曰。
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
等仰会慈明。
不胜欣幸。
岂以朽老用辞朝望。
帝大悦曰。
法师等岂又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
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
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
初达公馆。
异香满院充塞如烟。
及将下塔。
还动香气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宝帐。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与今送者光色相糺。
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
复现青赤杂光在寺门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没。
具表闻。
详于别传。
仁寿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馆宇。
夜放黄光遍满一室。
千人同见。
后放五色食顷方灭。
自尔求者辄现。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与昼无别。
有赵威德者。
患目积年。
蒙照平复。
当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云五色间错。
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树等象。
峙于云内
数万士女嗟咏成音。
前后往使皆感灵瑞。
文帝叹重更加敬仰。
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乡本江表。
陈破入
既处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辩妙拟阐三玄。
学鲜宗师情无推尚。
每讲庄老必听临。
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沈浮。
注辩若悬泉。
起啭如风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变。
常下敕令揉讲老经。
公卿毕至。
沙门不许预坐。
闻之不忍其术。
乃率其门人十馀。
携以行床径至馆所。
防卫严设都无畏惮。
直入讲会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无命及。
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词若俳谑义寔张诠
既无以通。
讲席因散。
群僚以事闻上。
曰。
斯朕之福也。
得与之同时。
齐王[日*东]。
见礼下筵钦兹叹咽。
常欲见其谈说。
故致于法会。
沙门吉藏者。
神辩飞玄望重当世。
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
大业五年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馀人。
登座咸承群难。
时众以为荣会也。
皆参预焉。
为论士。
英华命章标问义筵。
听者谓无以酬及。
牒难接解。
无以嗣。
往还抗叙四十馀翻。
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难。
义声才卷。
又续前难。
势更延累。
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
时人异通赡坐制勍敌重继接他词慧发锋挺。
从午至夕无何而退。
王起执手而谢曰。
名不虚称。
见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显其辩功焉。
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辞不就。
大业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凤
并以继轨驰名。
本姓王
名为大业。
八岁通礼。
十岁讲传于江都
夙有惊俗之誉。
及投簪佛种。
经论有闻。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给事中
有别传。
自光徽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锴南北朝末隋初 533 — 6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610 【介绍】: 僧。
洪州豫章人俗姓夏侯
少出家于扬州兴皇寺,初习三论。
文帝开皇十五年,遇天台智顗,遂专习禅法,特有念力。
善外学,文笔史籍,皆有所长。
晚住庐山大林精舍,专修定业,历二十余载,足不出山。
文帝召之,辞疾不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豫章夏侯氏也。
早年依朗公。
讲五论于扬州兴皇寺。
开皇十五年
学究禅法于天台顗公
念力特盛。
叹重之。
顷焉讲涅槃法华十诵律等。
善外学
长于著述。
晚归庐山
缮治大林西林二寺。
然卒守志大林者。
二十年
隋文帝向风归敬。
诏弗起。
豫章檀信。
踵山舍请讲。
以老病辞曰。
吾丘壑人也。
当死丘壑。
岂复死城市间哉。
未几本郡善类强之。
不获已而行。
俄尔灭。
然而城市之死。
终莫能免。
命也夫。
大业六年六月也。
寿七十八。
奉全身石室中。
颜色略不摧变。
至今如生。
释智锴
姓夏侯
豫章人
少出家在杨州兴皇寺。
听朗公讲三论。
善受玄文。
有名当日。
开皇十五年天台顗公
修习禅法特有念力。
叹重之。
晚讲涅槃法华及十诵律。
弘敷之盛见重于时。
善外学
文笔史籍弥是所长。
晚住庐山造大林精舍。
缔构伊始并是营综。
末又治西林寺
两处监护皆终其事。
然守志大林。
二十馀载足不下山。
常修定业。
隋文重之。
下敕追召。
称疾不赴。
豫章请讲。
苦违不往。
云吾意终山舍。
岂死城邑。
道俗虔请。
不获志而临之。
未几遂卒于州治之寺。
时以为知命也。
春秋七十有八。
大业六年六月也。
气属炎热。
而加坐如生。
接还庐阜形不摧变。
都无臭腐反有异香。
道俗叹讶。
遂缄于石室。
至今如初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圆光隋末唐初 532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平生尤详云。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入宫。
别省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释圆光
俗姓薜氏
或云朴。
新罗王京人
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
惠解超伦。
校涉玄儒。
爱染篇章。
逸想高迈。
厌居情闹。
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
有一比丘
来止近地。
作兰若修道。
师夜坐诵念。
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虽众。
无出法师右者。
今彼比丘径修咒术。
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
而无所得。
每当经历。
几发恶心。
请师诱令移去。
若不□住从。
当有患矣。
明旦师往告彼僧曰。
可移居逃害。
不然将有不利。
对曰。
至行魔之所妨。
何忧妖鬼言乎。
是夕其神来讯。
彼答。
师恐其怒也。
谬曰未委耳。
何敢不听。
神曰吾己俱知其情。
且可默住而见之。
至夜声动如雷。
黎明往视之。
有山颓于兰若压焉。
神来證曰。
吾生几千年。
威变最壮。
此何足怪。
因谕曰。
今师虽有自利。
而阙利他。
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
师曰。
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
海陆迥阻。
不能自达。
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
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
遂入陈游历讲肆。
领牒微言。
传禀成实。
涅槃。
三藏数论。
便投吴之虎丘
摄想青霄。
因信士请。
遂讲成实。
企仰请益。
相接如鳞。
会隋兵入杨都
主将望见塔火。
将救之。
秖见师被缚在塔前。
若无告状。
异而释之。
开皇间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宣誉京皋。
绩业既精。
道东须继。
本朝上启。
有敕放还。
平二十二年庚申
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
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
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
令弟子得胜报也。
师颔之。
师往来累稔。
老幼相忻。
王亦面申虔敬。
仰若能仁。
遂到三岐山旧居。
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
谢曰。
赖尔恩护凡百适愿。
神曰。
吾固不离扶拥。
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
其龙今亦偕来。
师问之曰。
何处为可。
神曰。
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
即其处也。
诘朝师与神龙偕归。
果见其地。
即崛地有石塔存焉。
便创伽蓝。
额曰云门而住之。
神又不舍冥卫。
一日神报曰。
吾大期不久。
愿受菩萨戒。
为长往之资。
师乃授讫。
因结世世相度之誓。
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
曰。
师可迟明望东方。
有大臂贯云接天。
神曰。
师见予臂乎。
虽有此神。
未免无常。
当于某日死于某地。
请来诀别。
师趁期往见。
一秃黑狸吱吱而毙。
即其神也。
西海龙女常随听讲。
适有大旱。
师曰汝幸雨境内。
对曰。
上帝不许。
我若谩雨。
必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师曰。
吾力能免矣。
俄而南山朝隮。
崇朝而雨。
时天雷震即欲罚之。
龙告急。
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
天使来告曰。
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
主萃不得成命奈何。
师指庭中梨木曰。
彼变为此树。
汝当击之。
遂震而去。
龙乃出谢礼。
以其木代已受罚。
引手抚之。
其树即苏。
平王三十年
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
欲请隋兵以征敌国。
命师修乞师表。
师曰。
求自存而灭他。
沙门之行也。
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
费大王之衣食。
敢不唯命是从。
乃述以闻。
师性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
愠结不形。
为笺表启书。
并出自胸襟。
举国倾奉。
委以治方。
乘机敷化。
垂范后代。
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
邀集福田讲经。
师为上首。
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
沙梁部。
贵山。
帚顶。
诣门抠衣告曰。
俗士颛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
为终身之诫。
师曰有菩萨戒。
其别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行。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奉亲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临战不退。
五曰杀生有择。
若等行之无忽。
贵山曰。
他则既受命矣。
但不晓杀生有择。
师曰。
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牛马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脔。
是择物也。
过此虽□所□。
但不求多杀。
此可谓世俗之善戒。
贵山等守而勿堕。
后国王染患。
医治不□。
请师说法。
入宫安置。
或讲或说。
王诚心信奉。
初夜见师首领
金色如日轮。
宫人共睹。
王疾立效。
法腊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石。
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
衬施之资舍充营寺。
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
诱掖道俗。
将终之际。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兼济斯民。
为说徵详。
建福五十八年。
不豫经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
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
异香充院。
合国悲庆。
葬具羽仪同于王礼。
春秋九十九。
贞观四年也。
后有儿胎死者。
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
子孙不绝。
乃私瘗之。
即日震。
胎尸掷于茔外。
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姓朴
本住三韩
秦韩辰韩马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
而神器恢廓。
校猎玄儒。
讨雠子史。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及闻释宗。
乃上启陈主。
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落䰂。
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
得成实涅槃。
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
遍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息心之众。
云结林泉。
并综涉四含。
功流八定。
深副夙心。
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
槃游圣踪。
时有信士。
宅居山下。
出讲。
创通成论。
未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名望横流。
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
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宸。
威加南国。
遂被乱兵。
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
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
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
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
即解而放之。
学通吴越
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
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
摄论肇兴。
奉佩大言。
振续徽绪。
本国远闻。
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
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
仰若圣人。
年齿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
王后自营。
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
为说徵祥。
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愈。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脱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7 【介绍】: 僧。
济阳考城人俗姓蔡
其先人流宦江都而家焉。
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弟子。
深研幽旨,清谈玄论,为时所重。
文帝于岐阳宫建斋发讲,诏智脱先升座主讲
发言抗论,剖析如流,听者忘倦。
初居扬州慧日道场,后随炀帝
著有《释二乘名教》、《净名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其先济阳考城蔡氏。
后因宦游故。
复为江都人
祖平齐新昌大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娩。
暗室光生。
眢井泉涌。
识者以为出家之瑞徵。
七岁师事邺下颖法师
禀华严十地。
久之依江都强师。
究成实毗昙。
及覆述瓶泻珠贯。
众叹伏。
丹阳兴严寺爝法师
善成论。
卒趋轮下。
每燕语玄要亹亹。
爝师深加赏识。
未几云亡。
其徒皆属意于
以嗣义席。
故兴严之部。
至于今犹盛。
陈至德中
屡诏入内弘演
鄱阳王伯山兄弟。
仆射王克
中书王固等。
并申北面之敬。
隋初再隆至教。
尝于岐阳宫设斋。
诸德咸集。
先升法座。
且使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法师昔者独步一方。
未足以称所学。
乃今四海一家
推为论主。
则英材始见矣。
炀帝在蕃邸。
出牧维扬。
新营慧日寺
居之。
益励业。
无所不通。
后随入
止日严寺。
每被教开阐。
而辇毂下。
声闻尤振。
初成实未尝有疏。
念必出此。
而恐致异议。
正位东宫
下令俾脩缮。
遂成四十卷。
以进。
献后升遐。
荐严相继。
下令于日严寺。
选耆硕五十馀人。
入承明内殿行道。
寻下令讲净名经。
仍使沙门吉藏命章。
始相让未遽尽。
稍自矜。
微加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
三解脱门。
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遂引据。
徵勘纷纭。
欲救解。
莫能也。
东宫时亲临视。
下令无辩。
但依本义剖析。
又令与道庄法师
谈玄理。
宾主无竭。
复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该博。
古今罕例。
若所谈说。
实而不虚。
览所撰论疏。
诚无遗恨。
可更造净名疏。
又大小乘名教。
便给书吏钞录。
就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旋督工图其形貌。
于宝台供养。
仁寿之季。
龙飞。
以脱旧恩。
赐帛四百匹。
大业初随驾幸洛。
二年冬暮
始属疾。
犹拥席授徒如平常。
三年正月九日
有异香赤光之祥。
夜盥漱遗疏周悉。
端坐而逝。
春秋六十七。
闻震悼。
诏赙帛三百匹。
有司供给丧事。
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音吐清彻。
虽众喧聒。
终莫之掩。
每承诏发题。
畴昔之夜。
必梦优填瑞像齐立。
义或未了。
辄见梵僧解释。
先尝梦。
童子手执莲华云。
天帝遣请。
临终之夕。
又梦如之。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
各三十馀遍。
成论玄文各五十遍。
弟子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
灌知名当世。
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雒阳金谷里北邙山之方坟。
秘书郎会稽虞世南
作文勒碑其侧。
或谓后又托识于病僧慧畟。
吉藏论议。
倾心尽礼。
以袪宿憾。
宛如平昔云。
释智脱
俗姓蔡氏
其先济阳考城人也。
后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齐新昌太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诞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间枯泉自涌。
斯盖智炬明法流将导之徵也。
然其幼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
七岁出家。
邺下颖法师帝子。
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
华严十地冠绝漳流。
乃专经请道分阴无弃。
宫墙重仞咸得其门。
久之又睹强师成实及毗昙论。
分流异派滥觞必尽。
盘根错节游刃有馀
即于大众便事覆讲。
写瓶珠贯验在于兹。
缁素嗟服咸高神略。
丹阳庄严寺法师
成论之美名实腾涌。
远近朝宗独步江表。
乃服义下风思餐法味。
既适金陵研几幽旨。
精统词理驰誉两都。
每宴居避席请谈玄论。
㬭师深加赏赞。
称为重器。
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
爰命门徒以相付嘱。
乃续敷义席常转法轮。
庄严之部于斯荣盛。
既揖论主之知人。
又叹传灯之弘教。
故彫琢门侣无辍于时。
众侣百馀一期俊乂
成其器者九十许人。
据此敷扬之功。
今古罕类也。
陈至德中
帝请入内。
讲说开悟亟动神机。
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
于岐阳宫建斋发讲。
有诏于先升宝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
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云云。
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
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
冕旒清耳屡动晬容。
群辟解颐日仄忘倦。
炀帝作牧䢴江。
初建慧日盛搜异艺。
海岳搜扬。
以慧业超悟。
爰始沾预。
既处齐衡功倍励业。
日夕相系通眄诸部。
而标勇无前出言成论。
鼓激支派深有会宗。
故道场英贤学门崇仰而雅为论士众所推焉。
后随
住日严寺。
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
于即奉命成化宣誉天朝。
江南成实并述义章
至于论文曾无顾涉。
愤激先达。
创问其论。
命笔制疏消散有闻。
更使德溢由来。
重新其美自居望苑大缉玄猷
以脱誉动物情。
下令使修论疏。
素已条贯卷帙将成。
乃结为四十卷。
寻用奏闻。
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
乃召日严英达五十许人。
承明内殿连时行道。
寻又下令讲净名经。
储后亲临时为盛集。
沙门吉藏命章元坐。
词锋奋发掩盖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倾首。
以同法相让。
未得尽言。
乃显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曰。
三解脱门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即引据徵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从处坐缄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尽胸臆。
仍令与道庄法师递升高座共谈玄理。
宾主无竭贵达咸欣。
嗣后嗟味载形音旨。
频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才学钩深。
古今罕例。
仰观谈说称实不虚。
览所撰论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给书吏寻录勒成。
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
每彫辇来仪。
未尝不鞠躬致敬。
瞻仰遗尘有若真对。
梁代琰法师
撰成论玄义十七卷。
文词繁富难于寻阅。
学者相传莫敢删正。
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
理在忘筌义深功倍。
卷轴因旧宗旨不殊。
当世盛行无不欣庆。
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
宝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寿末年龙飞之始。
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赐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业元年随驾雒邑
二年暮冬见身有疾。
自强不息犹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遗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无常。
时年六十有七乘舆震悼赙赠优厚。
敕施物三百段。
丧事所须随由供给。
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自脱之传道也。
声辩清彻众莫之諠。
标宗控引咸有联类。
章疏虽古陈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覈。
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义功不虚筵。
自见弘诱而成清范者。
罕继斯尘矣。
每开讲题。
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
岂非住持三宝功用均也。
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
辄见梵僧随方解释。
未亡之前梦一童子。
手执莲华云。
天帝释遣来请讲。
临终之日又见此相。
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灵应
夫岂徒然。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遍。
成论文玄各五十遍。
传业学士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复立贞梗。
各踵敷弘知名当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坟于雒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
树碑于侧。
其文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
之亡后。
昔与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缘。
闻而见之。
与共论议。
倾心尽礼愿托旧情。
故幽明不坠其绪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罗云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16 【介绍】: 僧。
南郡松滋人,俗姓邢
初于上明东寺出家。
年十六,讲无常义,容色无挠。
后于荆州创还乡寺,传三论奥义。
改住龙泉寺,历五十余年,常坐不卧。
炀帝诏召入,以病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出家隶上明东寺
扬都道朗。
于兴皇盛业四论。
因钻仰焉。
年十六。
与其徒。
论常无常义。
而辞色和祥。
宾主允畅。
众咸嘉尚。
朗乃以所服帔赏之。
闻誉由尔益进。
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
于是以三论奥旨。
未被荆南
乡里之念。
有不能免。
栖禅寺陟禅师者。
定慧兼脩。
注心利益。
又力助之。
方当六合混一之初。
玄侣竞臻。
郁成盛席。
总管
宜阳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尤加敬慕。
龙泉寺
馀五十年。
常坐不卧。
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
诏邀至。
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
妄用内典。
命门人。
慧成道胜。
往折之。
坐定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
著毙垢衣。
习近穷迷。
将开渐化。
又俞讳成呼先生
成谓。
如是则请去先字。
仍依姓
呼之俞生。
可乎。
道士惭。
轮下众盈五百。
皆成胜类也。
神山所生地。
一夏安居。
养母其上。
始开四经三论于上明东寺
其法堂十二间。
道安昙翼所造。
兄道颙亦隶寺出家。
尝造重阁于安公驴庙之北。
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
襄阳檀溪
一夕返上明。
捡校东西两寺。
及四层塔。
驴庙即系驴处也。
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
其季者。
大业十二年。
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
寿七十五。
弟子椿诜澄憩等。
荆南朱粲𡨥扰。
寺多残毁。
龙泉完美至今。
释罗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初从上明东寺出家。
志操所怀附参成德。
承金陵道王索隐者若林。
遂轻千里远追胜侣。
杨都道朗盛业兴皇。
乃倾首法筵钻仰徽烈。
一乘四论大剖津途。
于时常令学徒括究幽隐。
年十六。
甫在幼冲。
锐志前驱。
问常无常义。
而容色无挠。
宾主绰然众咸嘉赏。
朗乃以所服帔处众赠之。
自此名称踰远所在传之。
而乐法不穷如愚莫滞。
自朗迁后广讯所闻。
又从福缘寺亘法师采酌遗逸。
亘纵解无遗任其钻仰。
以三论奥义未被荆南二障多阻。
誓当弘演
有迁禅寺陟禅师
定慧兼修注心开剖。
于时六合混壹三楚全盛。
众若稻麻人多杞梓。
创还乡寺。
乘此应机。
居端座为请益之师。
吐清言为住法之首。
总管宜阳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躬临法席咸诵德音。
龙泉寺
地隔嚣尘心存闲旷。
乃居之五十馀年。
修缉栋宇常坐不卧。
领徒五百时呈翘楚。
炀帝承名有敕追入。
避迹凿坏以病而退。
释道安上州东寺造堂七间。
昙翼后造五间。
连甍接栋横列十二。
此堂中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
不于文外别有撰述。
皆心思口冰释理顺。
故得空有两忘教义双举。
时松滋有道士姓俞(抽祐反)者。
学冠李宗业该儒史。
常讲庄老私用内经。
命门人慧成道胜曰。
道士蜂飞蚁聚掠牛盗法。
情实难容。
尔传吾旨摧彼邪踪。
成等诣彼而坐。
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著弊垢衣。
习近穷迷将开渐化。
时以为名答。
成前呼俞为先生
俞瞋曰。
我非俗士。
那詺我为先生
成曰。
汝既讳唤先生
请除先字。
还依旧姓名曰俞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衔俞生。
于时大众欣笑无已。
道士负惭折角。
奉执高尚雅镇时俗。
迎送庆吊一无预焉。
或负荣傲道者闻而往造。
及见参礼汗流心战。
生缘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静处思玄。
母日自赍登上供设。
有问其故。
答曰。
即此为报母之劬劳也。
朱粲寇扰荆南
寺多焚毁。
所造龙泉独存。
以贼中总管云曾授戒。
所以尊师重法。
寺获存焉。
兄弟五人。
皆为法师
最小神彩特达。
入室弟子十人。
椿诜澄憩等。
传道开化
蜀江淮故未叙历。
隋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于寺房。
春秋七十五。
中书令岑文本制碑。
沙门道颙即云之兄也。
学通大小名闻道俗。
于上明东寺起重阁。
安公驴庙北。
安公乘赤驴从上明往襄州檀溪
一夕返覆捡挍两寺并四层三所人今重之名为驴庙。
此庙即系驴处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海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9年5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张姓
清河武城人
少年依邺都旷国寺囧法师
听涅槃楞伽。
历五稔。
覆述通畅。
同学推服。
复受摩诃衍毗昙等于青州大业寺道猷法师
慧辨无碍。
事之。
斯亦可矣。
周大象二年
来涛浦创安乐寺
且构重阁。
期生净土。
忽有僧道诠
持无量寿佛画像一轴。
齐州至曰。
是西天鸡头摩寺五通菩萨。
乘空而往安乐世界。
所图写者。
以冥会。
愈加勤至。
既睹神光。
尤深庆幸。
大业五年五月
举手五指。
谓弟子曰。
我至此乃当灭矣。
五日之夜。
因起坐面西作礼。
迨晓而逝。
寿六十九。
讲涅槃经三十遍。
法华经五十遍。
即以其月九日
葬于寺。
秘书学士琅耶王慎文其碑。
释慧海
姓张氏
清河武城人
少年入道。
师事邺都广国寺囧法师
听涅槃楞伽。
始通再遍便能覆述。
上首加赏。
又经五稔学徒推服。
更从青州大业寺道猷法师
摩诃衍毗昙等。
慧解无碍开智难思。
以颖脱之才当斯荣寄。
周大象二年来仪涛浦。
创居安乐修葺伽蓝庄严佛事建造重阁。
躬自经始咸资率化。
竭筋力而忘倦。
蒙寒暑而载驰。
常以净土为期。
专精致感。
忽有齐州僧道诠。
赍画无量寿像来云。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
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写尊仪。
既冥会素情深怀礼忏。
乃睹神光炤烁。
庆所希幸。
于是模写恳苦。
愿生彼土。
没齿为念。
大业五年五月旦疹患增甚。
语弟子曰。
我当灭矣。
伸手五指用表终期。
气息绵微属纩斯待。
至五日夜欻然而起。
依常面西礼竟加坐。
至晓方逝。
春秋六十有九。
颜色恬和俨如神在。
道俗悲凉竞申接足。
花香如雨下。
金宝若山颓。
充委阶墀。
福惠之力矣。
然其自少精苦老而逾笃。
般舟密行之法。
兰若思惟之仪。
亟展修行。
瑞相常扰。
兼以慈仁救护有剧诸己。
诱劝博约必竭其才。
宰官居士之流。
老病贫穷之侣。
并情遗重轻德施平等。
斯固器宇该含。
末代之通人也。
讲涅槃三十遍。
诵法华经一部讲五十遍。
即以其月九日琢石于寺。
镌为巨室而移坐焉。
江都县辛孝凯。
崇信是投内外通舍。
解衣撤膳躬自指撝。
弟子慧炳。
以全身处乃架塔筑基增其华丽。
仍建碑旌德于寺之门。
秘书学士琅耶王慎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住力隋末唐初 544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23 【介绍】: 唐僧。
阳翟人俗姓褚
避地钱塘县,因出家焉。
隋炀帝时扬州长乐寺。
尝自竭资建塔造寺。
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护殿阁,寺赖以存。
唐高祖武德六年辅公祏起事,凡百寺观𢪃送江南住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许。
乃积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阳翟人
后有避地于吴郡钱唐者。
孙因家焉。
八岁入道。
有闻缁俗。
久之陈宣帝
京城之左。
秦皇寺。
诏董工役。
至德二年
寺主
陈亡徙居江都长乐寺
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
金盘辉耀近远。
十七年炀帝晋王出镇淮海。
总寺任。
乃复于丹阳龙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优填王像。
王谧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阁。
旁挟二楼。
奉像其上。
宏壮显特。
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益起四周斋房廊庑。
仓库庖湢。
使净侣游息无厌。
十年尽出己资。
购旃檀香木
模刻瑞像。
并二菩萨。
并安阁上供养。
十四年
隋室丧乱。
寇盗抢攘。
则誓捐身命。
守护殿阁。
神尧受禅天下更始。
诸方版荡。
而此等独存。
武德六年
贼帅辅公拓叛。
寺观。
皆撤送江南
致书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听。
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
积集贪爱。
不能捐舍躯命。
以报法恩。
今像欲济江。
所不忍见。
可积薪自烧。
以供养之。
衣资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灭后。
像南还矣。
遽汤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终。
而身则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烬。
寿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还。
门人慧安智颐等树碑于寺之内。
宫庶子虞世南文。
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中宗宣帝
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丹阳龙光寺
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馀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迁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07 【介绍】: 僧。
博陵饶阳人
俗姓王
少俊朗,通诗书,明《周易》,善卜筮。
二十一岁从定州昙静律师出家。
从师至五台山邺都求道进益。
后隐林虑山净国寺。
研习《华严》、《十地》、《维摩》、《棱伽》等诸经。
文帝开皇初入京讲经,从之受业者千余人。
声名遐布。
帝下敕使主胜光寺,为蜀王杨秀门师。
后又主禅定道场。
全隋文·卷三十四
昙迁俗姓王博陵饶阳人,初住扬都道场寺,终西京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博陵饶阳王氏子也。
姿性俊朗。
年十三。
父母俾从舅氏权会受学。
备善经史。
而于易老庄。
尤究心焉。
然佛典幽极。
非妙悟深證。
莫可窥测。
于是哀恳二亲。
以祈出家。
年二十一。
遂依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薙落。
初诵胜鬘。
辄了其义。
乃复问法纲要于昙遵法师
当有齐教门之盛。
宫禁营治福利。
众所奔竞。
因遁避林虑山
黄华谷净国寺。
蔬素覃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方寻唯识。
感心热之疾。
而悉略去医药。
专事忏祷。
夜梦月入怀取而擘食之。
香脆清凉。
如冰片。
觉而所苦顿愈。
馀味经旬。
流齿颊间。
易名月德。
其谓此欤。
每授戒。
则对其人唱曰。
于我月德前。
三说求授菩萨戒。
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见。
遽南造金陵
道路屡遭攘夺。
寿阳
谓其属曰。
吾辈为群盗所窘如此。
皆宿业也。
今兹值遇怨结深矣。
苟非解免。
来报莫穷。
乃于曲水寺。
估鬻行季。
以作佛事。
冀于他生为善知识。
既济江。
扬都道场寺。
扫衣乞食。
摄念而已。
慧晓智璀。
学兼内外。
弘畅定宗。
陈朝领袖也。
又有高丽智晃。
善萨婆多部。
亦综理唯识。
并一见倾盖。
或欲以迁之名行。
闻于上者。
立谢绝。
独与国子博士张机。
发庄易义。
机为尽礼。
偶诣桂州刺史蒋君家。
获大乘摄论。
诚为全珠。
乐不自胜。
将事开演。
而闻隋历聿新。
盛隆释运。
未几陈亡。
区宇混一。
奉持摄论。
北返彭城
檀越舍宅创慕圣寺
而摄论之流通于北。
寔此其始也。
兼以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轮环披析。
则其指趣愈益白矣。
总管谷城公万绪。
僚佐伸弟子礼。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
镇维扬。
长史张坦。
具疏邀之。
往应。
则宋公锄骄刬慢。
悉使妻子受归戒。
开皇七年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脩叙妙因。
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
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僧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
趋风餐德。
限以朝务。
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
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
间解法相。
能转梵音。
并将入
当与师崇建正法。
刊定经典。
且道法初兴。
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
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
近远所凑。
宣扬法事。
为利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
不复多及。
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阳镇宝。
汲郡洪遵同。
被诏至。
则偕谒
于大兴殿接遇优渥。
诏于大兴善寺安置。
咨询问遗。
冠盖相望。
而众以摄论初辟。
投诚请业者千数。
慧远以老成自居。
犹处轮下。
横经禀义。
自是摄论一灯。
传者盛矣。
盖真谛悬记。
有所谓大国大根性人能弘之。
噫信矣。
十年春
驾幸晋阳
从。
夜复同榻行在所
察其地多私度僧尼。
上悉欲拘检以从公度
间语
恐致骚动。
对曰。
此皆周武废教之时。
逃窜岩谷。
及陛下恩宥。
或失际会而然者。
惟陛下怜之。
上默然久之。
诏凡出家。
虽私度不复问。
寻诏京师
建胜光寺。
起迁主之。
并其徒六十馀人。
相与俱。
仍诏皇子蜀王秀
为檀越。
其供养之丰。
施予之饶。
兹不暇述。
而或以过于沈痼声利。
乃著巳是非论。
文多不载。
十三年春
驾蒐于岐从之。
蜀王纵骑逐走兽。
兽入故窑中。
故窑中无所见。
徒见残坏佛像堆积而已。
王即具以闻。
进曰。
灵仪圣相。
厄于前朝。
陛下严饰。
不为不多。
而其遗馀尚尔充遍。
贫道触目增恸。
莫之奈何。
上怅然曰。
弟子垂拱岩廊。
而使尊像蒙冒霜露。
朕之咎也。
今日之事。
殆天所以启朕也。
如师之说。
情实摧割。
诏诸有旧像。
仰所在官司。
送置近寺。
俾率土之内。
口施一文。
以完美焉。
十四年
驾幸岱宗柴祭。
有奏请。
复岱寺之废者。
及无贯逃僧。
皆俾安堵。
故诏河南王
以朗公寺。
泰岳神通道场。
齐王
静默寺
神宝道场。
华阳
灵岩寺
宝山道场。
诸王悉奉诏。
以檀越从事
且诏天下寺。
自一僧已上。
听给额私度附贯。
仁寿初
上出天竺沙门
于龙潜时。
所授大觉真身舍利若干。
相与枚计之。
以定其数。
虽彼此专意。
至再三。
辄增减不能当。
上问其故。
曰。
如来法身。
过于数量。
上悟。
由是先诏天下三十道。
起塔。
分遣大德。
安置舍利。
始以蜀王故。
将之梁益中。
以道险。
非老人所宜。
遂请易岐。
乃于凤泉寺。
东北二十里而塔焉。
函石四段。
光润如玉。
倏忽变化双树状。
枝叶宛转。
鸟兽龙象。
异色相宣。
上闻而悦之。
二年春
益诏以舍利。
分五十馀州起塔。
四年又诏三十州。
至是合一百馀州。
起塔如前指。
其感应祥瑞。
语具各传。
皆自发之也。
献后之丧。
禅定寺
荐冥福。
堂盘万础。
塔耸七层。
工费殚极。
观者以为侈。
诏曰。
自稠师之灭。
禅门不开。
今所立寺。
既名禅定。
宜于海内。
禅师百二十人。
许侍者二人自随。
庶嗣前尘。
尚光末运。
并委迁禅师具名以闻。
有司以礼迎致者。
仍诏主其寺。
大兴善寺像。
有光景。
上问
辨答祥允。
上不能诘。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
以风瘘疾作。
禅坐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六。
葬于终南之北麓云。
美容仪。
器宇恢雅。
谈吐应对合机要。
疏财慕义。
薄于奉己。
而厚于恤物。
能自慕圣。
至禅定。
所获施予。
不可胜纪。
而随以尽。
其所济多矣。
停柩之际。
忽有一白犬。
号叫柩侧
而亦莫察其所从来者。
既葬乃失所在。
且其将终也。
或梦禅定佛殿倾者。
俄而沙门专诚。
梦净土严丽。
于既卒之后。
呜呼其亦伟矣。
著摄论疏十卷。
楞伽起信惟识如实等疏。
九识四明等章。
华严明难品玄解等。
二十馀卷。
释昙迁
俗姓王氏
博陵饶阳人
近祖太原历宦而后居焉。
少而俊朗爽异常伦。
年十三父母嘉其远悟。
令舅氏传授
齐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
备练六经偏究易道。
剖卦析爻妙穷象系。
精采。
乃先授以周易。
初受八卦相生。
随言即晓。
始学文半。
馀半自通。
了非师受悟超词理。
深异也。
曾有一妪失物。
决之。
得于兑卦。
曰。
汝试辩之。
应声答曰。
若如卦判。
定失金钗。
妪惊喜曰。
实如所辩。
曰。
兑是金位。
字脚两垂似于钗象耳。
舅曰。
更依卦审悉盗者为谁。
对曰。
失者西家白色女子。
奉口𩮀角可年十四五者将去。
寻可得之。
后如言果获。
有问其故。
曰。
兑是西方少女之位。
五色分方。
为白也。
兑字上点表𩮀角之象。
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
推而测知。
非有异术。
舅乃释策而叹曰。
吾于卜筮颇工。
至于取断依俙而已。
岂如汝之明耶。
老舅实顾多惭。
方验宣尼之言后生可畏也。
乃更授以礼传诗尚庄老等书。
但经一览义无重问。
于时据宗儒学独擅英声。
每言大小两雅当时之讽刺。
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
礼序人伦乐移风俗。
无非耳目之玩。
其势亦可知之。
未若李庄论大道。
周易辩阴阳。
可以悟幽微。
可以怡情性。
究而味之。
乃玄儒之本也。
当时先达颇蔑其幼年。
致或抗言褒贬者。
辩对纵横词旨明烂。
无不挹谢其声实。
自尔留心庄易归意佛经。
愿预染衣得通幽极。
二亲爱之弗许。
恳诚岁久乃蒙放遣。
初投饶阳曲李寺沙门慧荣
颇解占相。
知有济器。
曰。
有心慕道理应相度。
观子骨法当类弥天。
自揣澄公有惭德义。
可访高世者以副雅怀。
虽属伸勤请。
而固遮弗许。
又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而出家焉。
时年二十有一。
本图既遂襟期坦然。
猛励精勤昏晓无倦。
初诵胜鬘不日便了。
怪而检覆未差一字。
当夜问经中深疑。
莫非妙义。
既知神思大成。
乃与受具恣其问道。
从师五台山此山灵迹极多。
备见神异。
后归邺下历诸讲肆。
弃小专大不以经句涉怀。
偏就昙遵法师
禀求佛法纲要。
当有齐之盛释教大兴。
至于宫观法祀。
皆锋芒驰骛。
性不预涉。
高谢世利。
众咸推焉。
密谓人曰。
学为知法
法为修行。
岂以利即名为道。
秦世道恒
削迹岩薮。
诚有由矣。
遂窜形林虑山黄花谷中净国寺。
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有来请问乍为弘宣。
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咸究其深赜。
尝寻唯识论。
遂感心热病。
专凭三宝不以医术缠情。
夜梦月落入怀。
乃擘而食之。
脆如冰片。
甚讶香美。
觉罢所苦痊复。
一旬有馀流味在口。
因其圣助食月成德。
遂私改名以为月德也。
尔后每授人戒常云。
于我月德前三说受菩萨戒。
武平齐佛法颓毁。
将欲保道存戒。
逃迹金陵
结侣霄征。
间行假导多被劫掠。
进达寿阳曲水寺。
顾法属曰。
吾等薄运所钟。
屡逢群盗。
若怨结不解来报莫穷。
众可哀彼愚迷自责往业各舍什物为贼营忏。
冀于来世为法知识。
既而南济大江安然利涉。
由斯以推。
诚斋福之助也。
初达杨都道场寺
扫衣分卫摄念无为。
时与同侣谈唯识义。
彼有沙门慧晓智瓘等。
陈朝道轴江表僧望。
晓学兼孔释妙善定门。
瓘禅慧两深帝王表。
又有高丽沙门智晃。
萨婆多部。
名扇当涂为法城堑。
并一见而结友于。
再叙而高冲奥。
有欲以闻天子者。
预知情事。
谓之曰。
余以本朝沦覆正法凌夷。
所以冒死浮江得参梵侣。
生平果志遂得有馀。
结援时荣幸愿缄默。
惟有国子博士张机。
每申尽礼请
馀景时论庄易。
窃传其义用训庠序。
因至桂州刺史蒋君之宅。
获摄大乘论。
以为全如意珠。
虽先讲唯识薄究通宗。
至于思搆幽微有所流滞。
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
将欲弘演未闻彼之家国。
承周道失御隋历告兴。
遂与同侣俱辞建业
缁素知友祖道新林
去留哀感各题篇什。
晓禅师命章赋诗曰。
生平本胡越。
关吴各异津。
联翩一倾盖。
便作城亲。
清谈解烦累。
愁眉始得申。
今朝忽分手。
恨失眼中人。
子向泾河道。
慧业日当新。
我住䢴江侧。
终为松下尘。
沈浮从此隔。
无复更来因。
此别终天别。
迸泪忽沾巾。
馀之名德并有缀词。
久失其文。
各执手辞袂。
登石头岸。
入舟动楫。
忽风浪腾涌众人无计。
独正想不移。
捧持摄论告江神曰。
今欲以大法开彼未悟。
若北土无运命也如何。
必应闻大教请停风浪。
冀传法之功冥寄有属。
言讫须臾恬静安流达岸。
时人以为此论译于南国。
护国之神不许他境。
事同迦延之出罽宾罗刹之稽留也。
进达彭城
新旧交集远近欣赴。
郁为大众有一檀越。
舍宅栖之。
遂目所住为慕圣寺
始弘摄论。
又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相继不绝。
摄论北土创开。
自此为始也。
徐州总管谷城公万绪。
率诸僚佐拥彗咨承。
尽弟子之礼。
弘化此土屡动暄凉。
黑白变俗大有成业。
自周毁正法。
遗形充野。
乃劝奖有缘。
于慕圣寺多构堂阁。
随有收聚庄严供养。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长史张坦。
出镇杨州
承风思展。
结为良导。
及诸道俗伫愿德音。
坦乃手疏邀延。
亦虚舟待吹。
远到广陵
举郭迎望。
歌梵遏云霞。
香花翳日月。
桑门一盛莫加斯。
宋公名重位高。
颇以学能傲诞。
应权授
不觉心醉形摧。
乃携其家属。
从受归戒。
初停善建弘摄论。
请益千计。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
江都才了复迎还北。
盛转法轮声名遐布。
开皇七年秋
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即人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承风餐德。
限以朝务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闲解法相能转梵音者十人。
并将入
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
且道初兴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远近所凑。
宣扬事为惠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不复多及。
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阴宝镇。
汲郡洪遵
奉明诏同集帝辇。
乃率其门人。
行途所资皆出天府
与五大德谒帝于大兴殿。
特蒙礼接劳以优言。
又敕所司。
并于大兴善寺安置供给。
王公宰辅冠盖相望。
虽各将门徒十人。
而慕义沙门敕亦延及。
遂得万里寻师。
于焉可想。
于斯时也宇内大通
京室学僧多传荒远。
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祈。
即为敷弘。
受业千数。
沙门慧远领袖门。
躬处坐端横经禀义。
自是传灯不绝于今多矣。
虽则寰宇穿凿时有异端。
原其解起莫非祖习。
故真谛传云。
不久有大国不近不远大根性人。
能弘斯论。
求今望古岂非斯人乎。
十年春
帝幸晋阳
随驾。
既达并部。
又诏令僧御殿行道。
至夜追入内与御同榻。
帝曰。
弟子行幸至此。
承大有私度山僧
于求公贯。
意愿度之如何。
曰。
周武御图殄灭三宝。
众僧等或刬迹幽岩。
或逃窜异境。
陛下统临大运更阐门。
无不歌咏有归来投圣德。
比虽屡蒙招引度脱。
而来有先后致差际会。
且自天地覆载莫匪王民。
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蒙庆。
帝沈虑少时。
方乃允焉。
因下敕曰。
十年四月已前。
诸有僧尼私度者。
并听出家。
故率土度数十万人。
迁之力矣。
寻下敕为第四皇子蜀王秀
京城置胜光寺。
即以王为檀越。
敕请迁之徒众六十馀人。
住此寺中受王供养。
左仆射高颎
右卫将军虞庆则
右仆射苏威
光禄王端等。
朝务之暇。
执卷承旨
四门博士国子助教子平
孔门俊乂
屈膝餐奉。
魏郡道士仇岳。
洞晓庄老。
文皇钦重。
入京造展共谈玄理。
既为帝王敬侯伯邀延。
抗行之徒是非纷起。
或谓滞于宠者。
乃著亡是非论以示诸己。
其词曰。
夫自是非彼。
美己恶人。
物莫不然。
以皆然故举世纭纭无自正者也。
斯由未达是非之患。
乃致于此。
言至患者有十不可。
一是非无主。
二自性不定。
三彼我俱有。
四更互为因。
五迭不相及。
六隐显有无。
七性自相违。
八执者偏著。
九是非差别。
十无是无非。
初明无适主者。
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
彼此竞取。
乃令是非无定从。
彼云此非。
此云彼非。
彼此竞兴。
遂使非无适趣。
或者必欲以是自归以非属彼者。
此有何理而可然耶。
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致败耳。
物岂知其然哉。
文多不委。
十三年
帝幸岐州
时随彼。
乃敕蜀王布围南山
行春蒐之事也。
王逐一兽入故窑中。
既失踪迹。
但见满窑破落佛像。
王遂罢猎。
具以事闻。
因奏曰。
比经周代毁道。
灵塔圣仪填委沟壑者多。
陛下兴建已得修营。
至于碎身遗影尚遍原野。
贫道触目增恸。
有心无事。
帝闻惘然曰。
弟子庸朽垂拱岩廊。
乃使尊仪冒犯霜露。
如师所说。
朕之咎也。
又下诏曰云云。
诸有破故佛像。
仰所在官司。
精加检括。
运送随近寺内。
率土苍生口施一文。
委州县官人检校庄饰。
故一化严丽寔有功。
十四年
柴燎岱宗
又上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
请并安堵。
帝又许焉。
寻敕率土之内。
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听给额。
私度附贯。
又其功焉。
又敕河南王
泰岳神通道场檀越。
即旧朗公寺也。
主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
华阳王为宝山檀越。
灵岩寺也。
又委齐鲁名僧来住京辇。
其为世重诚无以加。
文帝昔在龙潜。
天竺沙门
以一颗舍利授之云。
此大觉遗身也。
檀越当盛兴显。
则来福无疆。
言讫莫知所之。
后龙飞之后。
迫以万机未遑兴盛。
仁寿元年
追惟昔言将欲建立。
乃出本所舍利。
交手数之。
虽各专意。
而前后不能定数。
问所由。
曰。
如来身过于数量。
今此舍利即身遗质。
以事量之。
诚恐徒设耳。
意悟。
即请大德三十人安置宝塔为三十道。
建轨制度一准育王。
蜀王门师。
王镇梁益。
意欲令往蜀塔检校为功。
宰辅咸以剑道危悬涂径盘折。
高年宿齿难冒艰阻。
更改奏之。
乃令诣岐州凤泉寺起塔。
晨夕祥瑞。
以沃心。
将造石函。
于寺东北二十里许。
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大小平正
取为重函。
其内自变作双树之形。
高三尺馀。
异色相宣。
或有鸟兽龙象之状。
花叶旋转之形。
以事上闻。
大悦。
二年春
下敕于五十馀州分布起庙。
具感祥瑞如别传叙之。
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庙。
遂使宇内大州一百馀所皆起灵塔劝物崇善
寔有功。
及献后云崩。
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架塔七层骇临云际。
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闾等宫阙。
林圃如天苑。
举国崇盛莫有高者。
仍下敕曰。
自稠师灭后禅门不开。
虽戒慧乃弘而行仪攸阙。
今所立寺既名禅定。
望嗣前尘。
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师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迁禅师搜扬。
有司具礼。
即以寺主
既恩敕爰降。
不免临之。
绥抚众接悟贤明。
素心振声世。
时大兴善有像放光。
道俗同见。
以事闻上。
敕问曰。
宫中尊像并是灵仪。
比来修敬光何不见。
曰。
但有佛像皆放光明。
感机既别有见不见。
曰。
朕有何罪生不遇耶。
曰。
世有三尊各有光明。
其用异也。
曰。
何者是耶。
答曰。
佛为世尊。
道为天尊。
为至尊。
尊有恒政不可并治。
所以佛道弘教示来业。
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
律令式禁止罪源。
即大光也。
大悦。
美容仪风韵。
临机答对如此。
又器宇恢雅。
含垢藏疾。
妙于定门练精戒品。
天性仁慈寡于贪竞。
王赠舍近献饷。
一无自给并资僧众。
或济接贫薄。
追崇图塔。
又不重厚味。
不饰华绮。
内有关籥外屏名利。
显助弘道冥心幽隐。
立志清简不杂交游。
时俗颇以疏傲为论。
深鉴国士而体其虚心应物也。
凡有言述理无不当。
皆能遣滞显旨深矣。
远公每云。
迁禅师破执入理。
此长胜我。
斯言也。
而词旨典正有文章。
焉。
虽才人沈郁含豪。
未能加也。
夙感风痿之疾。
运尽重增卒于禅定。
春秋六十有六。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也。
葬于终南北麓胜光寺之山园。
凿石刻铭树于坟所。
当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来。
径至丧所。
虽遭遮约终不肯去。
见人哀哭犬亦号叫。
见人止哭犬亦无声。
与食不啖。
常于丧所右萦而卧。
既舆柩随行。
犬便前后奔走。
似如监护之使。
及下葬讫。
便失所在。
识者以犬为防畜。
将非冥卫所加乎。
初未终之前。
有梦禅定佛殿东倾。
数人扶之还正。
惟东北一柱陷地。
拔之不出。
房属于陷角。
故有先验之徵。
既卒之后。
沙门专诚祈请欲知生处。
乃梦见净土严丽故倍常传。
宝树宫阙郁然相峙。
道俗徒侣有数千人。
独处金台为众说
虽梦通虚实。
而灵感犹希。
况随请而知。
故当降灵非谬矣。
所撰摄论疏十卷。
年别再敷。
每举法轮诸讲停务。
皆倾渴奔注有若不足也。
又撰楞伽起信唯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月华严明难品玄解总二十馀卷。
并行于世。
沙门明则
为之行状覼缕终始见重京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袁充南北朝末隋初 544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18 【介绍】: 陈郡阳夏人,徙丹阳字德符
袁君正子。
少警悟。
初仕,累迁散骑常侍
陈亡入,历鄜二州司马
好术数,解占候,因领太史令
后乃假托天文以取媚,炀帝信之,诏拜秘书令。
从幸江都宇文化及为乱,被杀。
全隋文·卷十五
字德符陈郡阳夏人,寓居丹阳梁司空昂孙。
,历秘书郎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吏部侍郎散骑常侍
,历鄜二州司马,领太史令
大业中,迁内史舍人
从征辽东,拜朝请大夫秘书少监,超拜秘书令。
江都之变,为宇文化及所害。
年七十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牛弘西魏 546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11 【介绍】: 安定鹑觚人字里仁
其先世本姓尞
父允仕西魏赐姓牛
性宽和,好学博闻。
入隋为秘书监
尝请开献书之路。
奉敕修五礼。
正新乐,立明堂,议其得失。
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
炀帝诏修《大业律》十八篇。
从幸江都大业六年十二月卒。
谥宪
全隋文·卷二十四
字里仁本姓尞安定鹑觚人
,为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
转纳言上士,加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袭父允爵临泾公
宣政初,转内史下大夫,进位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
隋受禅,迁散骑常侍秘书监
礼部尚书,除太常卿
寻授大将军,拜吏部尚书
炀帝即位,进位上大将军,改右光禄大夫
大业六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曰宪
有《集》十二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才隋末唐初 547 — 6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7—619 【介绍】: 张掖酒泉人字孝才
擅弓马,骁勇善战,炀帝时从征吐谷浑,以功迁右候卫大将军
帝将幸江都极谏,不听。
宇文化及杀帝,矫诏执,以为本官从事
郁郁不得志。
后为窦建德所俘,心不平,数日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赜南北朝末隋初 550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18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祖浚
文帝开皇初秦王荐,射策得高第,授校书郎协律郎,为太常卿苏威所敬重。
尝为河南王豫章王侍读
炀帝大业中奉诏撰《区宇图志》、《东征记》。
后除越王府长史
从帝幸江都宇文化及为乱,引为著作郎,称疾不起,卒。
全隋文·卷九
字祖浚仲方族人。
开皇初,射策高第,除校书郎,转协律郎
母忧去职。
徵为河南豫章王侍读
河南晋王,转记室参军
王入东宫,除太子斋师,迁舍人,以疾归。
徵授起居舍人
大业中,为鹰扬长史,迁越王长史
宇文化及行弑,引为著作郎,称疾不起。
卒年六十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何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时西城人,字桂林
何妥侄。
性智巧,用意精微。
北周参军,掌细作署。
入隋累迁太府丞
博览古图集,多识旧物。
文帝开皇末信义桂林李光仕乱,以功授开府
炀帝时拜太府少卿奉命参阅图籍增补舆服羽仪。
迁守太府卿
辽东之役,宇文恺造辽水桥不成,奉命造桥,二日而就。
又一夜之间制成行殿,城周八里,见者惊为神功。
后从幸江都宇文化及为乱,陷于窦建德建德败,归唐。
将作少监,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长孙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代郡人字仲光
性慧敏,美姿容,颇涉群书,兼长武艺。
周武帝建德初应选通道馆学士
杨坚为相,擢为丞相府功曹参军封阳平县
,率官属清宫,授内史舍人,摄东宫右庶子
出入两宫,甚被委遇。
炀帝大业中大理卿户部尚书
追击吐谷浑青海,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
炀帝江都留守东都,摄左候卫将军,卒于官,谥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侃隋末唐初 551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3 【介绍】: 隋唐间僧。
郑州荥阳人俗姓郑
弱冠出家,登戒后,从渊法师习《十地经》。
北周灭佛时,南渡至建业
南朝陈亡后,住江都安乐寺曹毗从之习《摄论》。
杨广镇扬越时,荐住长安严寺。
隋文帝仁寿间,往宣州送舍利,有异迹。
唐初,为十大德之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荣阳郑氏子也。
幼隶泰山灵岩寺出家。
登具之后。
渊法师
研究十地地持之旨。
齐历告终。
周废大教。
乃南度建业
隋既平陈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信士为解摄论。
覆叙。
自听之。
每于隐义。
必合掌称善。
隋炀居晋邸出镇杨越
召住日严寺俄而退归。
栖心止视匠物弘多。
隋仁寿初
宣州安置舍利。
未几。
又往黎州皆获瑞徵。
具如别录。
国初诏选十大德。
充统摄僧尼之任。
以仪矩恬肃预其数。
晚徙居兴善寺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寺。
寿七十三。
葬京之东郊。
少服紫石。
至是遂发疾。
医者教以益啖猪肉压之。
曰。
人生必死。
宁得尔耶。
其坚护戒足如此。
释法侃
姓郑氏
荥阳人也。
弱年从道。
志力坚明体理方广。
常流心府。
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
年未登冠遂往从焉。
会彼众心自欣嘉运。
及进具后励节弘规。
预在清训务机登践。
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
随闻戢戴有伦前达。
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又从焉。
听其开释。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
南度江阴栖迟建业
听采新异蓥饰心神。
摄虑缘求拟诸漆木。
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摄论。
真谛亲承。
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
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
自听之恐有遗逸。
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
皆合掌称善。
隋炀晋蕃昔镇扬越。
搜举名器入住日严。
道洽江溽。
将欲英华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达本寺厚供礼之。
盛业弘被栖心止观。
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
匠益惰学亟动物心。
仁寿二年
文帝感瑞。
广召名僧用增像化。
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
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
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仓之地。
夜放光明红赤洞发。
举焰五丈广一丈许。
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
谓是火起。
及至仓所乃是光相。
古老传云。
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
又放光明。
如前无异。
众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宣州权止公馆。
案行置所通皆下湿。
一州之上不过永安
既预光待因搆塔焉。
又令掘仓光之处。
果得石函。
恰同棺样。
不须缮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盘曲光色殊异。
遂令以表闻奏。
又造塔黎州
还令往。
初至馆停。
闻空中天乐。
繁会聒耳。
道俗庆之。
又感异香互来充鼻。
掘地四尺获一古瓦。
铭云。
千秋万岁乐未央。
奉福弘业亟发徵祥。
抑是冥通。
岂唯人事。
旋还京邑讲授相寻。
大唐受禅情存护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
仪止肃然挺超莫拟。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诱弘悟繁焉。
晚移兴善讲导无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殡于东郊马头穴内。
学专摄论。
蹑足亲依
披析幽旨涣然标诣。
解义释名见称清澈。
诸赴听者欣其指况。
有道抚法师者。
俊颖标首京城所贵。
本住总持
宗师异解用通摄论。
及临席数扣重关。
束心展礼餐承音训。
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
形相英伟庠序端隆。
折旋俯仰皆符古圣。
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
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徵召。
必以为言首。
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医诊云。
须以猪肉用厌药势。
曰。
终须一谢。
岂得啖他。
因纵疾取终。
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
初立名。
立人安品。
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
之为字。
人口为信。
从川字。
言信的也。
因从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越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岭南
罗浮山中。
匡众习禅。
有声海内。
性慈爱。
鸷禽犷兽。
为说法驯扰。
至可役使。
一虎尝以首枕膝卧。
亦入定不自觉。
声闻流蔼三楚
开皇之季。
炀帝居晋邸。
舍人王延寿
召入慧日道场。
从朝京师。
所在归化
后还杨府。
中路而卒。
遣体船上。
如生人。
见火光夜从足出而入于顶。
如是宛转。
达旦不绝。
叹未曾有。
王特下教。
令归葬本山。
以旌敬异。
释慧越
岭南人
罗浮山中。
聚众业禅。
有闻南越。
性多汎爱慈救苍生。
栖顿幽阻虎豹无扰。
曾有群兽来前。
因为说法。
虎遂以头枕膝。
便捋其须面。
情无所畏。
众咸睹之以为异伦也。
化行五岭声流三楚
隋炀在蕃搜选英异。
开皇末年
舍人王延寿
往召追入晋府慧日道场。
随王至京在所通化
末还杨州
路中感疾而卒。
停尸船上。
有若生焉。
夜见焰光从足而出入于顶上。
还从顶出而从足入。
竟夕不断。
道俗殊叹未曾有也。
王教归葬本山。
以旌诚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璪隋至唐初 556 — 6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3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台州临海人俗姓张
年十七,双亲亡,遂投安静寺出家。
寻往天台国清寺,从智顗习禅定。
南朝陈后主至德四年,从师往越州,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隋炀帝大业元年,奉师命至江都谒见炀帝
其后又曾七度谒见,多蒙厚给。
全隋文·卷三十五
智璪开皇中天台修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清河张氏。
晋南渡。
遂居临海
元秀
父文怀。
皆梁陈显宦。
年十七失怙恃。
且染羸疾。
夜卧月中。
心念月光菩萨
愿被悲济。
久之梦。
人形色非常。
曰我从东方来。
为汝治病。
即吮其身。
如此三夜。
自尔稍瘳。
且知三宝可以依赖。
遽投安静寺慧凭法师出家。
寻依智者服膺受道。
乃行法华忏悔于山中。
二七之夜。
梦九头龙。
踊地升空。
旦问智者
智者曰。
此其谓以法华之指破无明。
法性空耶。
陈至德四年
永阳王智伯镇会稽
遣使迎智者
侍行。
于是复行法华三昧于宝林寺
夜若有撼户扇者。
问之则曰。
我来看灯耳。
寺有慧成禅师者。
其所居之房。
仅隔一壁。
具闻当时问答声。
谓其弟子曰。
此必鬼也。
其殆哉。
明日开户。
无恙。
叹异以为不可及。
次夜堂内六灯。
而灭其五。
其一仅存。
以照行道。
讫三七夜。
见一青衣者。
赞言善哉而隐。
且尝乞食于剡之孝行村。
主人误以毒蕈馔
去而主人之党。
皆呕泄垂死。
服良药乃止。
因亦以所服药。
远遗
无所觉。
笑谢而已。
隋大业元年
炀帝江都
慰喻赐赉优渥。
七年凡八觐。
其顾遇之礼不少衰。
贞观十二年卒。
春秋八十有三。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晋室播迁寓居临海
元秀梁仓部侍郎
临海内史。
父文怀陈中兵将军
受经之岁。
言无虚发行不惭人。
亲里乡邻深加敬爱。
年登十七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频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
出到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
光菩萨惟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梦见一人。
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
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身。
次第吸𡂡。
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深知三宝是我依救。
遂求离俗。
便投安宁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逖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始欲安坐。
乃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
云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
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
陈至德四年永阳王伯智
作牧仙都
迎屈智者来于镇所。
随师受请同赴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往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即问之。
汝是何人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耳。
频经数过。
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一人也。
天将欲晓。
成师扣户而唤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其人了也。
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成师以事咨王。
王遣数十人执仗防护。
谓防人曰。
命由业也。
岂是防护之所加乎。
愿诸仁者将领还城。
启王云尔。
防人去后。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搥壁打柱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即灭五留一。
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
称赞善哉言已不现。
虽值此二缘心无忧喜。
又因事出往会稽
路由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椹设。
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
即持药追
十里方及。
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
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可弃药反踪。
不须见逐。
验之道力所薰。
故毒不能伤也。
隋大业元年
驾幸江都
衔僧命出参引见内殿。
御遥见即便避席命令前坐。
种种顾问。
便遣通事舍人正方
还山。
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
又为寺造四周土墙。
大业六年又往杨州参见。
仍遣给事侍郎许善心
送还山。
又为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一千段。
嚫斋僧人绢一匹。
七年又往涿郡参。
劳谢远来。
施寺物五百段。
遣五十人执仗防援还山。
凡经八回参见天子。
并蒙喜悦供给丰厚。
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年二十。
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出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月光菩萨
唯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
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忽梦见一人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谓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身次第吸嗽(音朔)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遂求离俗。
投安静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如欲安坐仍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者云。
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尔。
陈法德四年永阳王伯智作牧仙都
延屈智者来于镇所。
随师受请。
同赴会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问之。
汝是何人。
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尔。
频经数过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人也。
天将欲晓成师扣户而唤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
其人了矣。
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槌壁打柱。
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即灭五。
留一行道。
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称赞善哉。
言已不见。
又因事出往会稽路。
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蕈设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即持药追
十里方及。
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
可弃药反踪不须见逐。
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